文化引領活力迸發、產品產量捷報頻傳、降本增效成績突出、創新創效成果豐碩……
在疫情常態化下,黑龍江建龍今年交出一份靚麗的成績單,如一縷曙光給鋼鐵產業帶來發展中的新希望。
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全面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黑龍江建龍鋼鐵有限公司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優化生產結構,堅持以技術創新和品種升級為引領,企業生產經營亮點頻傳。
2020年前三季度,黑龍江建龍實現主營收入165.41億元,實現稅金2.85億元,實現利潤1.27億元,實現焦炭產量101.42萬噸,生鐵151.40萬噸、同比去年增長4.08%,粗鋼152.21萬噸、同比去年增長6.32%,螺紋102.17萬噸、同比去年增長31.89%,無縫鋼管46.77萬噸,實現五氧化二釩0.50萬噸、同比去年增長9.44%,實現氮化釩0.20萬噸。
市場效益導向優化生產結構
以效益最大化為導向,緊盯市場、以銷定產,不斷優化調整生產結構,高效益產品產量比重逐步提升。
2020年以來,結合市場實際,企業實施壓減無縫鋼管產量生產策略,螺紋鋼產量同比顯著增加。目前,已連續五個月螺紋鋼產品月產超過12萬噸,而且成材率達到101.436%,創歷史最好值。
黑龍江建龍棒材產線于2006年建成投產,生產全系列螺紋鋼,設計產能82萬噸,目前實際產能已超過120萬噸,平均月產超過10萬噸。今年一月份,棒材產線實現月產11.878萬噸,創歷史最好水平。棒材產線全員在廠領導帶領下與生產處、煉鋼廠密切結合,六月份起向月產12萬噸的高目標發起挑戰。十月份棒材產線產量再創新高,以12.803萬噸超過八月份最好值500噸。
在高效益產品產量比重逐步提升的同時,黑龍江建龍工序成本實現重大突破,出色的完成了集團一季度降本增效總結會上提出的棒材鋼軋工序總成本低于400元/噸的目標。自六月份以來,棒材鋼軋工序總成本連月低于400元/噸,累計成本較去年降低141元/噸,其中9月份鋼軋工序總成本為371.65元/噸,達到行業先進水平。
技術創新引領拓展發展空間
10月13日,黑龍江省科技廳公布了2020年省“百千萬”工程科技重大專項,由黑龍江建龍組織申報的《高品質無縫鋼管研發及應用》項目名列其中,這也是黑龍江建龍首次承接省“百千萬”工程科技重大專項在集團內實現零的突破。
“百千萬”工程科技重大專項,是為了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大力實施“百千萬”工程的決定,聚焦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振興,著力解決我省重點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本年度立項單位包括大慶油田、東安動力、哈電集團和龍煤集團等22家省內頂尖企業,黑龍江建龍排序第六名。
技術創新持續發力。《高品質無縫鋼管研發及應用》項目技術,能夠為公司高強度石油套管、抗擠毀石油套管、抗腐蝕石油套管、海洋環境石油套管等七大高端系列產品提供技術支撐。該項目的實施,將有力推進企業成功轉型,填補省內高品質無縫鋼管研發和生產空白,創造省內石油行業、材料研發、運輸行業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季度以來,高端產品認證工作不斷拓展,鋼材品種比保持在較高水平。積極拓展高鋼級產品資質認證工作,7月份完成了油井管從低鋼級擴展到高鋼級,美國API 5CT和API 5L兩個標準擴項56個鋼級(其中高鋼級產品40)認證工作;9月份完成高溫、高壓用無縫鋼管等新增12個標準、47個鋼級的TSG擴項認證工作。
2020年底上述認證工作完成后,公司無縫鋼管產品將覆蓋至高壓鍋爐管、高壓化肥管、耐酸腐蝕和海洋油氣管等高端領域。
繼續加大工程投資,系統工裝設備趨于完善。5月份投資4000余萬元的煉鐵、煉鋼工序一罐到底工程項目竣工投產,年效益超過1000萬元;同時積極謀劃未來重大投資項目。
踐行人文理念打造企業文化
受年初突發的新冠疫情影響,企業生產經營受到了明顯沖擊影響。面對嚴峻形勢,黑龍江建龍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頭等大事來抓,把職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按照所在地政府的統一部署,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最快時間最大限度恢復生產。疫情期間,沒有一名員工出現狀況,或因此而停工停職,為全市“六保六穩”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與此同時,持續做好員工最關心的“薪酬福利、社會保障、工作環境、后勤服務”等人文關懷工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企業理念,將工資收入、福利待遇、發展前景等實實在在地展現給廣大員工,員工就餐環境提升,住宿條件改善、通勤車升級逐一落到實處,受到廣大員工的好評,讓大家都有盼頭、有奔頭。
近期,在建龍集團高層例會上,提出了“踐行以人為本理念,打造美好企業文化”,以及“把建龍建設成為一個人人敬重和向往的美好企業”的愿景,引發廣大干部員工熱烈響應。黑龍江建龍第一時間召開中高層專題會議學習領會。目前,公司正在分層級、分專業認真學習和領會“美好企業”文化內容,圍繞“以成就自我為中心、以成就員工為中心、以成就利益相關者為中心、以改善社會為中心”四個階段對打造美好企業做出系統性規劃,結合戰略發展規劃,實現整個系統的共生、共榮,將創造價值與分享成果相融合,最終實現“打造美好企業”的愿景目標。